新闻动态
入伏后,这个阳气十足的穴位,每天艾灸十分钟,把阳气直接囤进身体里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1:54    点击次数:80
 

图片

图片

入伏后,天越热,脾胃越容易 “受凉”:

吹着空调吃冰西瓜,刚下肚就觉得胃里发紧,半夜起来拉肚子;

早上喝杯凉豆浆,肚子 “咕噜” 响半天,蹲厕所总觉得排不净

这时候想补阳气,吃姜总怕辣得烧心,其实老辈人早留了更温和的法子。

不用姜的辛辣,靠三个 “暖脾动作” 就行:

艾灸足三里 “给脾胃添柴火”,粗盐配艾灸 “通全身阳气”,晨练 “嘘字诀” 揉腹 “疏肝气助运化”。

温温柔柔的,胃弱的人也能受住,30 天下来,胃不冷了,大便也成型了。

(戳上图,可进店)

一、伏天养脾,为啥不用姜?

你有没有发现,胃寒的人大多 “经不起辣”:

    吃点姜就烧心、嗓子干(姜的辣劲是 “猛火”,胃弱的人扛不住);

    明明想补阳,却越补越燥(虚火被辣劲逼到表面,内里还是寒);

    爱生气的人更明显,吃姜后胃胀得更厉害(肝气堵着,阳气升不起来)。

中医说 “脾喜温恶寒”,但伏天的 “温” 得像 “春日暖阳”,不能是 “夏日烈阳”。

这三个法子,一个比一个温柔,却能借着伏天的阳气,把暖意渗到胃里、肠子里,连骨头缝里的寒气都能慢慢烘透。

图片

第一招:艾灸足三里

弯曲膝盖成90度,膝盖外侧凹陷往下 3 寸,就是足三里,是脾经的 “合穴”,整个胃经的气力就汇聚于此。

伏天的上午阳气旺,艾灸它能让热乎气顺着腿往上爬,直抵胃里 —— 胃冷痛、吃凉就拉肚子的人,按这招做,7 天就能觉得肚子里暖暖的。

为啥它比姜更适合胃弱的人?

姜的辣劲是 “外来的火”,容易 “烧得快,灭得也快”;

足三里的暖是 “脾胃自己的火”,艾灸时能激活脾经的阳气,像 “给炉子添柴”,烧得稳还持久。

图片

老话说 “常灸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”,说的就是它能让脾胃自己 “产热”,比靠外物刺激靠谱。

可以点燃一根4cm石磨艾条,距离皮肤3-5cm悬灸,以 “温乎乎不烫” 为度,每次 15-20 分钟(灸到小腿发麻最好);

上午 9-11 点(脾经当令),这时候艾灸,阳气最容易钻进脾胃。

图片

第二招:粗盐配艾灸

光暖脾胃还不够,得让阳气能跑遍全身。

把粗盐炒热装袋,垫在艾灸盒下敷肚脐,着盐的 “沉劲”,把热乎气往腰、腿、关节送 —— 比单纯艾灸更透,还不燥得慌。

为啥粗盐比生姜更 “护胃”?

生姜的热是 “往上窜的”,胃弱的人容易被 “顶得烧心”;粗盐的热是 “往下沉的”,敷在肚脐上,能顺着任脉往下走到丹田,往上走到心口,连后背的紧痛感都能缓解。

《本草纲目》里说盐 “除风邪”,伏天吹空调、淋雨受的寒湿,粗盐能帮着 “化软了再运走”。这招特别适合:

    胃冷还伴有关节痛的人(阳气能顺着经络走到关节);

    吃姜就上火的人(盐的咸味能 “引火归元”,不往上飘)。

图片

用法窍门:

    粗盐 500 克,炒到发烫(别冒烟),装在棉布袋里(比巴掌大些);

    敷在肚脐上,上面放个底部镂空的单联艾灸罐,每次 20 分钟(盐凉了就换);

    怕麻烦的话,直接用微波炉加热盐袋(中火 2 分钟),不用艾灸也管用,就是起效慢些。

图片

第三招:晨练 “嘘字诀”

有些人胃寒总不好,是因为 “气堵着”:生点气就胃胀,吃再多补品也不消化(肝气犯脾)。

早上练 “嘘字诀” 时揉腹,能把堵着的气 “顺下去”,让阳气自然升起来,比姜的 “硬升” 更柔和。

为啥这招专克 “肝郁脾虚”?

你看那些爱叹气、胃冷还便秘的人,舌头两边往往尖尖的(肝气郁的信号)。

“嘘” 字是肝经的 “发音密码”,发音时能振动肝区,把郁气 “嘘” 出去;

生姜的升阳是 “逼着阳气往上走”,容易耗伤津液;嘘字诀是 “理顺气的通路”,让阳气自己愿意往脾胃跑,特别适合:压力大、睡不好的人

其实脾胃喜 “温” 不喜 “燥”,伏天补阳就像 “给花浇水”,得用细水长流的温柔劲,别用猛火烤。这三个法子避开了姜的辛辣,却把伏天的阳气引到了该去的地方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